P3
「分类概述」
1.建筑物的性格和分类
a.传统建筑特点:
中国无论什么种类的建筑物,无论平面的配置、立面的形式都是大同小异,变化不大(功能和用途不同,却没有产生各自的应有的性格)。宫殿、佛寺、道观,文庙、武庙、陵墓、官衙、住宅等,大都以同样之方针配置之。
b.基本组成:
即中间置最要之大屋,其前为庭,庭两旁取左右均齐之状,而以廊连结之。
c.内在原因:
①“礼”:自古以来,中的统治者对房屋、车服、礼器都有一定的制式的规定,这是“礼",是必需遵守的。
②设计标准化: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上,对一切的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灵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设计((allpurposedesign)。目的在于尽量适应任何用途,或者说任何的使用方式。
d.对比:
西方的教堂很难适合作为住宅,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因为在人们的思想中,“房屋”的形式定型,且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会不断在自己固有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
e.意义:
虽然可以达到建造迅速的目的,但是千篇一律。
2.住宅和房屋功能演变:
a.住宅:
建的史源起于属房屋。无论何时何地,住宅都是建筑的主体,在所有建筑物中占了最大的多数,但是由于住宅很少具有“纪念性”,很少会长期保存下来。
b.发展:
最早的时候,住宅和房屋含义相同,称为“宫室”、“居住”,所有类型的房屋都是与居住相关的(居处,就是生活起居以及户内工作的地方,有这一个总的概念之下,似平无需什么房屋种类的细分)
①穴居—半穴居
②地面建筑:屈家岭文化时期
③确立住宅形制:住宅最高形制称为“寝”
皇帝住的
诸侯
大夫以下
一般士庶人
燕寝
路寝
庙
正寝
④组成:皇帝的住宅有“六宫六寝”
“寝”的住宅平面:前后分隔为两部分,前面称为“堂”,后部“室”,堂两侧分为东堂和西堂,东西堂后为“夹”,夹后有房,东房北向无墙,是“北堂”。
“庙”的住宅平面:就是“前堂后室”,前面是客厅,后面是卧室,此外两侧附有东西厢,或者说“序”。之后“庙”就用于表示宗教建筑的庙宇。
c.四合院:
四合院的住宅形式是用围墙围出来的。且由于地域、经济、时间的发展、四合院演变成了许多形式,而由于人们出于防御的本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建筑都呈现出大同小异的围合形式,而围合出的“院”则逐渐演变成中心性、精神性的“空间”。
3.宫殿和宫城
a.宫殿
①整体性:都城、宫城和皇宫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宫城是连同整个都城的城市规划一起考虑的
②序列性: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是通过围墙、门道、高高在上的建筑物所环绕和规限,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平衡且独立的,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恰恰相反。宫殿本身只是规划有机体的一部分而已,不作为单独中心建筑或者高潮存在。
b.宫城的构成:
①“三朝”:大朝-接见诸侯;治朝-与群臣商议政事;日朝-日常听政
②“六宫六寝”:六寝是提供皇帝本人日常活动的地方,六宫,就是后宫,由皇后掌管的地方
c.布局方式:
①周法:沿中轴线排列建筑
②秦制:两宫分立(汉宫、曹魏邺城就是按照“秦制”来完成布局的)
“前后三朝”和“东西二宫”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区别就在于以“实”或者“虚”作为中轴线。
d.发展
①汉朝:“长乐”和“未央”都没有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而是分置两边,未央宫内建筑布局也不在中轴线上。
②曹魏邺城:布局自由,一反南北抽线的“传统”
③北魏洛阳城: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中轴线上,同时也组成相当重要的东西两组宫殿。但是,将“面朝后市”改为“前市后朝”,代表此时经济性突出。
④隋唐:隋大兴城往横向发展,唐长安城是横向大于纵向的方形。隋宫布局是“三朝”与“两宫”合体的制式,此时就要求建筑群向两个方向发展。
⑤宋朝:创立了“前三朝、后三朝“之制,宫城不位于城市的中心,主要的贡献在于单体建筑的创造和室内设计上。
⑥明清: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起来的,主要特点是皇宫与整个城市取得呼应,是一个整体性的规划,城市是以宫城为主而组织起来的,宫城也是城市的一部分缩影。
4.礼制建筑
a.礼制建筑
是指《仪礼》上所需要的建筑物或者建筑设置,或者”礼部“本身所需的建筑物,如”祭祀“、教育和其他相关建筑元素
b.礼制建筑类型
①”坛“:祭祀作用、重大仪式庆典举行的地方(时至今日,一切大规模的群众聚会,多用”坛“的形式解决)
②”社“:最早的时候,”社“和”稷“都是采用坛的形式,到了汉代,才为”稷“神设庙
③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皇帝的宗庙就是太庙,百姓的宗庙就是祠堂
④明堂:包括太庙在内的一组推广政策的”明政教之堂“,后人很多理解为皇帝的政治中心,视为皇宫建筑的组成部分。
⑤辟雍:可以说是古代的中央宣传部建造在一个圆形的水池中。同时明堂也负担着一个”教化“的功能,因此”明堂“和”辟雍“容易混同起来。
c.对比
古代”礼制建筑“与宗教建筑性质不同,为纪念人物产生的庙宇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公共或者全民性的”宗庙“。
5.佛寺、浮屠及其他
a.宗教建筑:
自佛教输入后中国才产生真正的正式的宗教建筑,洛阳白马寺是见于记载的首创的第一座佛寺。
b.发展
印度佛教:斯屠巴
中国佛教:“楼”的形制的发展,佛寺保留了中国固有的平面形制
南北朝是佛教最盛的时期,《洛阳伽蓝记》中记录,洛阳佛寺林立,并且记录了规模宏大、“去地千尺”的永宁寺塔的建筑情况。
c.建筑形式
①塔:是印度斯屠巴在形式在进入中国后,与中国“楼”的形式结合的发展,由于多层木构建筑的出现和“仙人好楼居”的文化思想,逐渐以塔或楼阁的形式存在
②舍宅为寺:由于佛教盛行,北魏兴起一种住宅式的佛寺,所以“寺”是由“宅”而来,代表“尘”与“俗”之间建筑形式失去了界限。
③石窟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物”,是由于僧侣进入深山修行,于山坡凿洞为寺而兴起。石窟寺中出现了许多石雕、绘画壁画、装饰的艺术品,建造时间都会持续很久(只有宗教意义才能驱动人们长久建造)。是在木构建筑某个时期存在空白的时候,有力的建筑“书籍”记录。
d.其他宗教建筑:
①道教:不主张形式的限制,因而没有产生自己特殊的建筑形式(唯一有的是工字型平面),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建筑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园林建筑。
②喇嘛教:建筑上属于碉房系统(用石头或砖块砌筑成方形带天井的楼房)。以承重墙的方式,表现出实体的体量,类似西方古典建筑。还有喇嘛塔,与斯屠巴的式样十分相似。如避暑山庄就是喇嘛教建筑的代表。
③回教建筑:既保留了回教寺院的基本要求,又适当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原则,如广州怀圣寺和光塔。
6.商业建筑的集中和分散
a.商业建筑:
任何建筑基本上都是按照四合院的方式来组织它的平面,唯一例外的就是商业建筑,且由此发展成另一个体系,成为今日常见的城市沿街建筑的设计基础和前身。
b.发展:
①起始:最早起源于“市集”和“墟场”,采取内向的四合院的布局方式,中间一大广场,四周庑廊围绕,整个“市”被看做是一座整体的建筑物。
②“东西两市”:在“城坊制”作为街区的基本单位,“市”就是作为集中式的商业街区,是一个“坊”,是一个城市的一个标准构成单位
③"市楼”:可以理解为官方的市场管理建筑,或者是上层是住宅,下层是店铺的房屋,外向沿街,并且趋于多层建筑的形式出现。
④“街市”:宋代以后,经济开始占主要地位,集中作为点或者面的"市”,开始蜕变成线状的“街”市(《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都记载了主要商业大街的景象)
⑤“前铺后居”、“下铺上居”:由于雨蓬的发展,逐渐产生骑楼的建筑形式
⑥“市场”、“庙会”
c.总结:
商业活动作为以交流性为基础的建筑形式,需要的是一种最易于冲破固定形式的动力,即使在古代,他们也曾经出现过几多的建筑形式。
7.古代为科技及工业服务的建筑物
a.科技发展:
两千年前中国就出现专门为科技服务的建筑物,中国建筑设计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说是充满科学意念的。如“与自然结合的象征主义”就是将对自然的认识奉为一种最高的准则。
b.发展:
①“土圭”:圭又称量天尺,可以说是科技建筑的开始
②“台”:为了观测天文,目前还有一座古代天文台遗留下来,就是河南登封告成镇的“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具体形容可翻至p)
③工业生产:《水磨图》中,上层是动力的使用、管理和操作的部分(因为供人在其间活动,因此栏杆、隔扇等装修与住宅相似),下层为装置机械的部分,所以构件简化许多。
④火力工业:多是半地穴式,用耐火砖砌成,可以看出,工业建筑设计完全以功能为主,不受任何制式限制。
·E/N/D·
扫描上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tianchia.com/ltcyz/6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