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量天尺 > 量天尺养殖 > 正文 > 正文

易经系辞传下第三章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9 16:56:28
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837765.html
帮小编转发一下,也许您看到的正是别人需要的!

本章是孔子的读《易》示范。孔子从咸、困、解、噬嗑等卦中抽出十一条爻辞,逐一加以解释,从而教人们如何学《易》。根据孔子对十一条爻辞的解释的内容,本章可以分十一节。下面就逐节进行说明。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huo,同或音)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日:‘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这句是咸卦九四爻辞。

“子日:‘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涂”同途。这段话及下面几段话是孔子就咸卦九四爻辞所做的发挥,意思是说,做事应顺应自然,用不着营营思虑。尽管天下事物干差万别,所行的路途不一样,而所归则是相同的;尽管人们所应接的事物不同,所发的思虑也各种各样,而所达到的结果则只有一个。这实际上反映了合二而一的思想。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发展、变化,统统是一分为二,又统统是合二而一。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信”与“伸”同。这段话大意是说,日月一往一来,互相推动,从而产生了明;寒暑一往一来,互相推动,从而形成了年;屈伸互相感应而产生了利。这是对上文“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的证明,讲的还是合二而一的问题。日、月是二,明是一;寒、暑是二,岁是一;屈、信是二,利是一。这与“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表达的是同样的思想。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尺蠖",是一种虫子,又叫量天尺。这两句话是说,尺蠖在爬行时蜷曲身体,是为了求得伸展;龙蛇的冬眠,是为了保存身体。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修养达到最高的境界,是为了出而致用。利其用而安其身,就可以使自己的德行更加崇高。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除了这以外,就不知道了。因为可以证明往来、屈信的关系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动物既要呼气,又要吸气;人要吃饭、喝水,还得排泄;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所有卦的排列都是一正一反,等等。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神”,是精神。“化”,是变化。这句话是说,穷尽事物的精神,知道其发展变化,这就是盛大的德行。

从“《易》日:‘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是本节的第一段,讲合二而一的问题。从“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是本节的第二段,专讲往来是规律。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易》日:‘困于石,据于获幕,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这句话引的是困卦六三文辞。意思是说,既受困于坚石,又坐在带刺的英藜上面。可见处境之窘迫。

子日:“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他。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这是孔子对困卦六三爻辞的解释,旨在说明,为所不宜为,做所不当做,走到了“利用安身”的反面,所以落得个名辱身危、不可挽救的下场。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易》日:‘公用射售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这引的是解卦上六爻辞,讲如何除去居高位的小人问题。“隼”,是鹰。“高墉”,即高墙。“隼于高墉之上”,意思是说阴鸷的小人居于高位。

子日:“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这段话是孔子对解卦上六爻辞的解释,旨在说明要想解决问题,既要有本事,即“藏器”;又要善于捕捉时机,即“待时”。只有二者兼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无往而不利。

“子日:‘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日:‘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屡校灭趾,无咎”,是噬嗑初九爻辞。“屡”,鞋。这里作动词用。“校”,是木制的刑具。“屡校灭趾,无咎”,是说脚上戴着“校”这种刑具,遮住了脚趾尖,没有咎。孔子的解释旨在说明,当小人犯有轻微过失时,及时给予适当的惩罚,使之改恶迁善,不致酿成大祸,这就是“小惩而大诫”。这样做,其实挽救了小人,是小人之福。

子日:“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日:“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日:‘何校灭耳,凶。”

“何校灭耳,凶”,是噬嗑上九爻辞。“何”与“荷”同,肩负日荷,是肩上扛戴着的意思。“何校灭耳,凶”,是说肩上扛戴着“校”这种刑具,遮住了耳朵,凶。孔子的解释旨在说明,善恶都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的,所以对恶应防微杜渐。到了“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日:‘何校灭耳,凶。’”

子日:“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日:‘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日:“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日:‘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是否卦九五爻辞。“其”,表示疑问。“系”,是绑上。“苞”,是丛的意思。否卦九五这句爻辞的意思是说,心里老想着“其亡其亡”,害怕灭亡,因此小心谨慎结果不但没有亡,反而更加牢固。孔子的解释旨在说明,危与安,亡与存乱与治,虽然对立,但也可以转换。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安身保国。

子日:“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日:‘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子日:“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日:‘鼎折足,覆公悚,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鼎折足,覆公铺,凶”,是鼎卦九四爻辞。“鼎足折,覆公饨”,是说鼎足折了,把鼎中的好肉好菜都给倾覆了。

对于“形渥”,前人有不同的解释。朱熹《本义》引晁氏说:“形渥,诸本作刑剧,谓重刑也。”程颐认为:“形渥,赧汗也。”王弼注说:“渥,沾濡之貌也。”查慎行说:“形渥乃覆公铺之象,谓鼎旁汁沈淋漓也。”我认为,查说较为合理。孔子的解释着重说明不胜其任的问题。

子日:“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日:‘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日:“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日:‘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是豫卦六二文辞。孔子的解释着重强调“知几”的问题。

“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这句话,今通行本《系辞传》为“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即“吉”字后面的“凶”字,在流传过程中脱掉了。因为“几”,是几微,事物的发展刚刚开始,结果还看不清楚,不见得都是吉,也应该有凶,所以说是“吉凶之先见者也”。

什么是“知几”呢?“知几”就是看出事物发展的苗头与趋势。比方说,范蠡与文种都臣事越王勾践,灭吴成功后,范蠡看出勾践“不可与乐成”,于是就泛舟游五湖,全身而退;文种没看到这一点,继续留在勾践身边,结果被杀。又如,孔子见季孙氏未给他送来祭祀的皤肉,便主动出走。孔子、范蠡是“知几”的,文种则不“知几”。

由于“几”是“动之微”,这时事物的发展趋势还不明显,不容易看清,所以孔子说“知几其神乎”?那么,怎样才算“知几”呢?具体点说,与上级交往不谄媚,对下级不随便欺压,并且,要见几就行动,不等一天过完。君子见微则知彰,见柔则知刚,能知几如是,必得天下万民的仰望。

子日:“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日:‘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子日:“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末尝复行也。《易》日:‘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不远复,无祗侮,元吉”,是复卦初九爻辞,意思是说失之不远而复,则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

”颜氏之子”,指颜回。“庶几”,是差不多的意思。孔子的解释是称赞颜回具有“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的品德。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日:‘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是损卦六三交辞。这段话与前文“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一样,讲的都是合二而一的问题。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马》日:“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子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是益卦上九爻辞,意思是说没有人支持它,却有人攻击它,立心不恒久,凶。孔子的解释主要是讲如何处理好己与人的关系问题。

怕你错过

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场灾难

古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前面一句更经典

十年后,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房子存款,而是…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

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

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又当,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

人生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实的建议。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tianchia.com/ltcyz/54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量天尺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