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今日我们迎来了秋分节气。秋分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3日前后。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是秋季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中间,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各地昼夜等长。
在二十四节气核心发源地的天地之中-登封告成,秋分的正午时间约为12点18分,太阳光投射在观星台量天尺上的实测影长6.m。
秋分三候
我国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
蛰虫坯户: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准备过冬;
水始涸: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气候
“秋分至,残暑终”。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从秋分这一天起,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凉风习习,秋高气爽。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农谚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时候,
秋分意味着真正进入秋季,因北半球天气转凉,大雁、燕子、杜鹃等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寒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秋分习俗
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折桂
“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闻。”“秋分”时节,丹桂飘香,中国人钟爱桂花,赋予了其富贵美好的寓意,“折桂”二字更蕴含着“金榜题名”之意。桂花清甜的香气不仅闻之清心,也可以为时令美食锦上添花,桂花糕、桂花栗子、桂花糖藕,一口咬下去,沁甜糯香,这是秋桂给予人间的慷慨馈赠。
送秋牛
送秋牛其实就是送秋牛图。所谓“秋牛图”,是将全年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印到二开红纸或黄纸上。善言唱者送秋图,言词随口而出,句句吉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农民朋友会放下手中农活,做汤圆吃,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特意多做一些没有馅儿的糯米圆子,用竹签串上插在田间地头,喂食给麻雀吃,希望用糯米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免得它来破坏庄稼,确保粮食收成,称之为“粘雀子嘴”。
放风筝
秋分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看着五彩缤纷的风筝随风飞舞,心情也变得轻松、明朗起来。
秋分养生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个时候,阴阳之气由夏外散转为秋收藏,人体的气血亦同。因此,如何在秋分科学养生,大有学问。
“春捂秋冻”有讲究
“秋冻”并非挨冻,“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颈部、腹部、肩膀、脚部应特别注意;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体虚老人、儿童等人群不适合“秋冻”。
运动宜轻缓
进入秋分要坚持运动调养,通过运动可以很好的锻炼、保健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促进身体的调节,对于保养身体、益肺润燥很有效。秋季运动,应以“收”为主,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登山、步行、打太极拳、跳舞等。
早睡早起
进入秋分,在起居方面要尽量的做到早睡早起,秋天早睡能够让身体顺应阳气,晚睡的话,容易让身体接触到阴气,影响到身体的调节。而在早上早起,能够使得肺气得到很好的舒展,对于调理肺部是非常有益处的。
饮食温和
在饮食方面,由于秋分时节寒湿较重,所以,饮食上要注意温和,不吃过多冰镇、生冷食物,尽量不要胡吃海塞,增加胃的负担,这样才能让自己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此时脾胃不病,接下来的节气变换中,才能保持良好状态而少生病、不生病。
保持乐观情绪
秋天不少人会形容是悲秋,不少感性的人甚至会在秋天产生出抑郁的情绪。温度下降、花木凋零,确实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进而会导致疾病的出现。其实,在这个时候,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对于保持安宁的神志、畅达的心情是非常有必要的。
编辑:陈少锋编审:闫松涛投稿邮箱:hndfw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