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量天尺 > 量天尺养殖 > 正文 > 正文

北京古观象台仪器回归一百年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14 16:29:40
年2月23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在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等人的陪同下,来到紫金山天文台视察。李元先生负责讲解,在明代浑仪前他向主席介绍说:“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德法两国平分了北京古观象台上的古代天文仪器。德国侵略者还把这架浑天仪和另几架仪器运往德国,陈列在皇宫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巴黎和会上的决定,才在年把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归还中国。年,浑仪、简仪等7件古代天文仪器随古物南运,便迁移到了紫金山天文台上。”毛主席听了之后说:“今天又回到劳动人民手中,要好好为人民服务。这些往事,也要讲给人们听听,以此教育大家。”我曾听李元先生惟妙惟肖地用湘音模仿主席当时的讲话。今年是古台仪器回归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在这里回顾一下古观象台百年来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图1李元先生在折半天体仪边上给毛主席做讲解。(供图:李星玉)

01

古仪被抢与回归

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抢夺了古台的十架古仪,德国、法国各分五架。法国将明代简仪、清代的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和象限仪运到法国使馆,放置了两年。德国将纪限仪、地平经仪、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和浑仪运到柏林,在波茨坦离宫陈放了二十年。庚子骤变之后,观象台已无观天仪器,台下也一片荒夷。为了延续天象观测,年钦天监官员奏请朝廷,请求颁款制仪,当月即开工制造。年冬,新的天体仪和地平经纬仪完工,此二仪器的大小均为原仪器的二分之一,故称折半天体仪、折半地平经纬仪,因刻度受限,观测的精度亦较原仪有所下降。同年,钦天监观象台院内立一石碑,碑文详细记述了因庚子之变而赶制折半天体仪、地平经纬仪,使观象台的天文观测得以延续的史实。

图2德军正在拆运古台天文仪器。(来源:北京古观象台)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年在《凡尔赛和约》中实现了古台被抢仪器的回归。和约第条中规定:“所有年及年德国军队从中国掠去的天文仪器,在本和约实行后12个月内概行归还中国。”虽然因和约中的山东问题,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但德国还是履行了和约规定,于年6月10日将拆装后的古仪装上了日本的“南开丸”号轮船。

但是归途并不顺利,当船抵日本时,日本政府竟扣押了这五架天文古仪,威胁中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中国山东的种种特权。直到9月20日,日本政府迫于国际压力才将这些古仪装上“樱山丸”号日本轮船,由神户起航,10月1日抵达天津。

年4月7日,古仪运抵北京。4月14日,经荷兰公使作为中介移交北京古观象台,并按原来的布局安装于古观象台。年7月2日,北京《晨报》以“德国还我天文仪器之经过”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四条副标题令人回味:“从前是九鼎入秦,现在是合璧归赵,这也算参战的报酬,但不堪想及山东青岛”。

图3年古仪归还后拍摄的台顶照片。(来源:北京古观象台)

至此十架明清古仪完壁于古观象台,清制的八架古仪复原于台上,明制浑仪、简仪安于台体西侧。时至今年,正好是古仪回归年,然而这百年历程对于古观象台上的这些古仪也并非一帆风顺。

02

中国天文学会在古台成立

年辛亥革命之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接管了清政府的钦天监,将钦天监外署的泡子河观象台改名中央观象台,高鲁任第一任台长,蔡元培任教育部总长。高鲁按照科学机构的建制,将中央观象台下设历法、天文、气象、地磁四科,常福元任历数科长。他们首先完成了孙中山提出的《改用阳历令》,编撰新的阳历历法,也就是我们现在仍在沿用的公历。图年10月23日中国天文学会第一届年会在中央观象台举办,前排左五高鲁、左四常福元。(来源:北京古观象台)为了现代天文学在中国的起步发展,年中央观象台创办了《观象丛报》,高鲁想用这本杂志吸引更多的同道中人,进而成立一个组织:中国天文学会,所以《观象丛报》是以中国天文学会的名义发行的,虽然学会尚未成立。就在古台仪器回归的第二年,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终于在中央观象台正式成立了。当天有47位先生来到中央观象台,举办了中国天文学会的成立会,推举高鲁任会长。他们“以求天文学进步及普及天文学为宗旨”,“深知今兹时代,非科学竞争,不足以图存;非合群探讨,无以致学术之进步”。从此开启了中国天文学新的征程。

03

中国最早的天文专业博物馆

年春天,高鲁放弃了中央观象台台长的职位,来到南京筹建紫金山天文台,随同他的有日后成为首任北京天文馆馆长的陈遵妫先生和陈展云先生。年4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鲁任天文研究所秘书代所长,高平子、陈遵妫为专任研究员。之后高鲁被委派为中国驻法国公使,高平子代理所长。

年4月,南京政府国民军出师北伐,打进北京之后,结束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北京改名北平,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派天文研究所的代理所长高平子和气象所的黄厦千,一同北上接受中央观象台。他们抵京之后,将中央观象台改名为“国立天文陈列馆”,结束了古台作为天文台从年到年连续观测年的历史,成为中国最早的天文专业博物馆。

仅仅过了两年,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国政府为了保护这些古天文仪器,把明制浑仪、简仪及圭表和清末制造的折半天体仪、折半地平经纬仪运往南京,陈放在了紫金山天文台。就是本文开头毛主席在紫台看到的那些仪器,原来都是在古观象台上使用过的古天文仪器,其中的浑仪在德国柏林放置了20年。

04

古观象台归属北京天文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观象台暂时由人民解放军代为保护管理。在筹建北京天文馆的过程中,年11月14日,全国科普协会致函中央军委办公室,要求收回泡子河古观象台。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三部复信:“经我部请示上级机关后,业于12月14日批准,同意将该处房子拨归你会作为宣传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基地,我部拟于年2月内正式办理移交手续。”年2月8日北京天文馆馆务会议商议,准备接收古观象台,并筹备对古台的修缮及制作展览。年5月1日,北京古观象台以“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的名义正式对外开放。工农商学兵各界人士踊跃来古台参观,在城墙的马道上排起了登台的长队。

图5年5月踊跃来古台参观的各界群众。(来源:北京古观象台)

05

年重新开放

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古台台体出现了裂隙。年夏一场大雨之后,古台台体的东侧发生了坍塌,台顶上的古仪岌岌可危。事件发生后,立即把台顶东侧的赤道经纬仪、纪限仪和地平经纬仪移到西侧。秋天开始维修台体时,台顶上的古仪全都吊装到地面,台体修缮完成后才重新恢复原位。年7月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古台台体及院落进行全面修复。经各方努力,历经三年古台台体获得了整体的加固修缮,将过去填土的实心台体改换成了钢筋水泥支撑的三层空间结构,一层、二层设计制作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修缮一新的古观象台于年4月1日对外重新开放,并将古台正式命名为“北京古观象台”,请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题写了台名。至今38年,国内外前来参观、考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06

古台新貌

年古观象台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重新开馆的时候,伊世同先生根据明代圭表的刻度,复原了古代量天尺的度量:一尺等于24.厘米,在古台明代圭表的基座上仿制了古代的八尺圭表,陈放在晷影堂的前面。在紫薇殿前的四合院中,仿制了郭守敬用来测量南北子午线的正方案。

年在崔振华馆长主持下,与天津东方工艺品铸造研制所合作,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用原仪翻模复制了铜制浑仪,年复制了简仪。把明代在古观象台使用的两架传统仪象,用传统工艺做了原大的复制品,现在陈放在台下正南方的草坪上。从简仪的前面回望古台,是在古台摄影的一个非常好看的视角。年在人文奥运项目中,我们把年开馆时请中央美院三位教授艺术家制作的六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石膏雕像,翻模制成了铜像,陈放在了古台的院落中,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能跟古人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图年恢复的汤若望办公室内景。(摄影:肖军)现在古观象台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天文台,承载了中国古老天文与文化的传统,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存。四合院中正殿紫薇殿的西侧耳房,曾是清朝首个任职钦天监监正的外国人汤若望的办公室。在十三五规划中,我们把这间屋子恢复成了汤若望的办公室,作为一个展室对外开放,里面陈放了汤若望的地平式日晷与南怀仁进献给康熙的浑仪的仿制品,制作了汤若望与南怀仁的多媒体介绍供来宾观看,屋内正上方悬挂着康熙手书的“观察唯勤”的匾额。图7台体南广场草坪上陈放的浑仪、简仪复制品。(摄影:肖军)

年我们用收集的古台老照片和明信片,设计制作了“历史影像中的古观象台”专题展览,主要展示了年古台仪器被八国联军掠夺前后的历史,用历史影像:老照片和明信片,再现了当时的真实场景,让观众在了解古台历史的同时不忘国耻。也是古台为建国七十年用古台的真实历史,提醒大家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工作。7月10日开展,在古台展览了三个月。该展览的部分展品和多媒体目前还在西厢房中展出。

年是古台仪器被抢周年,年是古仪归还周年,年是中国天文学会在古台成立周年,也是古观象台建台周年。值此重要的时间节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古观象台具有悠久的天文与文化的历史,必将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出自己新的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tianchia.com/ltcyz/9111.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量天尺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