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量天尺 > 量天尺养殖 > 正文 > 正文

怒触不周山现代研究改写认知,天倾西北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2/1 12:43:04

导语:

古代中国神话中,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传说,与其他三大神话故事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传奇。这故事涉及到地球倾斜、天文观测以及神话的交织,而现代研究逐渐揭示了其中的一些谜团。

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共工的神祇,他与颛顼争夺帝位,愤怒之下撞击了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地维断裂,从而引发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传说。

但这古老的神话又如何与现代的科学解释相符呢?

原本,地球是直立的,没有倾斜的角度,也就没有四季之分。然而,大约八亿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膨胀,引发了一次巨大的地震,导致了地球的倾斜,最终形成了现在的23.5度的倾斜角度。而在万年前,地球在白垩纪时期曾经突然倾斜了12度,相当于北京移到了长沙的位置,但后来又慢慢恢复到了原来的倾斜角度。

这说明,地球的倾斜问题并非突然出现,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演化而来的。

那么,古代人又是如何得知“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呢?这其中,天文观测和数学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距今万年前到距今约年前的漫长历史中,中国古代人通过不懈的天文观测与计算,逐渐揭示了这个谜题。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与中国农业息息相关。他们追求准确的“农时”以提高农业生产。

在距今万年前开始的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古人发现了勾股定理与“量天尺”这两个关键工具。勾股定理通过观察腿骨的影子,测算出一年中的相关时间,而“量天尺”则是通过比较不同地点夏至日影子的长度,推算出距离。这两个工具使古人能够建立宇宙模型,进一步探索各种天象,包括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是指黄道上的冬至点、夏至点离赤道的距离,也就是地球倾斜的角度。

中国古代人通过天文观测和基础数学知识,尤其是勾股定理和“量天尺”,推算出了黄赤交角。这一发现在《周髀算经》中有所记载,而一些现代学者通过考古和现代科学计算,发现了周髀算经中的数据与古代遗址的天象数据极其吻合,这意味着古代中国人可能早在年前就已经了解到黄赤交角,也就是“天倾西北”的现象。

因此,古代人之所以知道“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通过勾股定理、圭表测影、量天尺等工具进行了天文探索,最终揭示了这一天文现象。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tianchia.com/ltcyz/130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量天尺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