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量天尺 > 量天尺养殖 > 正文 > 正文

乡下的奶奶34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7/14 14:26:11

34

外面下雪了。

晓韦往炕洞里填满了坚硬如铁的老枣树根,炕差不多能热到快天亮。炭盆仍拢着,晓韦拿了两块红薯埋进通红的炭火。没过多久,红薯的香味儿就飘了出来。晓韦拿了火箸翻了一下,又盖上盖子。奶奶看到晓韦烧红薯,便说道,过去挨饿时,村子里的人很多逃到了内蒙,那边地厚人少,大片大片的红薯地养活了不知多少人。那时的人也厚道,只要有空屋子,都肯接纳逃荒的,还借他们铁锹锄头去翻地里遗漏的红薯土豆。拾来的红薯切成片在房顶上晒干收起来当粮吃,忙活一个月,够过一冬的。现在有人讲起来,还感念人家的恩,只是离得太远没有机会报答。不过,要是自己也遇到讨饭的,多给上两碗米一碗面,存下这样的心也算是一种报答了。

晓韦点头。

没多大工夫,红薯已烧得焦黑,香味儿越来越浓厚。晓韦忙用火箸夹出来放到报纸上,小心地去剥焦炭般的皮。红薯瓤已经软到像泥一般,晓韦洗了手用筷子夹了放到盘子里,又给奶奶拿了勺子。奶奶略尝了尝,说果然好吃,好久没吃过这么香甜的烤红薯了。晓韦很高兴,又去沏了壶红枣茶。罩上炭盆,两杯茶就放到罩子的平顶上。底下的炭火正旺,一直滚烫的茶蒸腾着炒大枣的香气,晓韦深吸了几口气,心里说不出的舒坦。乡下的日子貌似艰苦,可晓韦却越来越适应了,并且慢慢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

见奶奶不吃了,晓韦拿过勺子挖着红薯瓤,边吃边问:“奶奶,您那些道理,都是怎么悟出来的呢?为什么同样的事,我想半天都到不了您说的那一层?”

奶奶笑了,伸出手烤着,缓缓地说:“不管看什么事,都不要急着下论断,要先静下心,心越静,越能看到事儿的根本处。”

“您是打小就这样还是有人特意教过您?”

“这还是得益于小时候推磨呢。那时养成的习惯,遇到一件事,就去省悟其中的道理,得不着,就往里好好地钻。我记得不过十四五岁吧,天天推大半个晚上的磨。一圈儿又一圈儿,那时就想,人这辈子到底为什么活着呢?一家子人,没一个能正经过日子,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能结束?可后来又想,那些正经过日子的人家最终怎么样?最后的最后不也是变成一丘黄土吗?那时小,可心里想的比现在多,想遍整个村子,日子都过得不一样,可有一点却相同,都是苦苦恼恼地,不是有这样过不去的地方就是有那样过不去的地方。人生在世,一辈又一辈,不管富的穷的,多半都是不顺心的,人为什么要到这世上走一圈儿?直到后来,我在炕上纺线,你爷爷躺着念书,天天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后来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我听得耳朵都快磨出茧子,就请你爷爷给我讲说,你爷爷也是闷得无聊,就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讲,说这是圣人的话,这世间若没有圣人,就没人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活着的目标。开始,我只是当解闷儿,想着你爷爷倒是读了那么圣人的书,可身上毛病一样也不少,读了不跟没读一样?可后来,我推磨的时候老是琢磨你爷爷教的那些话,拿那些话比对白天遇到的事儿,有天晚上脑子里像有扇窗户一下子被捅开了。我明白那书上在讲什么了,我明白那是教人每天要按照做的,而不是教人念教人背的。圣人的话,就是量天尺啊。”

晓韦微微皱起眉。她知道奶奶说的那几句话是《中庸》上的,她小时候也背过,但根本不明白真实义理。经奶奶这么一说,她心里好像晃过个影儿,朦朦胧胧地悟到了点什么。

“你爷爷读的书虽多,可喜怒无常,我也不敢常问他。只是,后来遇事就拿那些话来量量,慢慢地都懂了。”奶奶说。

“奶奶能不能具体说几件?”

在晓韦心里,道理重要,可实际例子更能入心。

奶奶端起枣茶,想了一会儿,讲起了某年冬天发生的故事。

年关将近,村里有人家办喜事。一个外村媳妇过来喝喜酒,因和婆婆家沾亲带故饭后便过来看望。当时,姑婆婆恰好也在。那媳妇精明伶俐,一看就是心机细密的,闲聊了几句,姑婆婆问起她婆婆身体怎么样?媳妇笑吟吟地说好啊,非常好,言语间似乎有讥讽。姑婆婆性格直爽,直接就说她好像不太满意婆婆?媳妇没直接回,反说自己想孝敬婆婆,只是没下手的地方。婆婆煮了半辈子饭,每顿不是剩就是不够,就从没有个正好的时候。后来她才发现,婆婆竟始终不知道每个人一顿饭大概需要多少米。针线上,婆婆更提不起来,有次缝裤子,前后面竟缝反了,只好拆了重做,自己有了孩子,她想给孩子做肚兜,粗针大线不说,还大得能把孩子裹起来。她这辈子,还是第一次见这样笨到一无是处的人。你若认真教她,她还愚犟,不认为你是好心,反以为你嫌她。这样的婆婆,又该怎么孝敬?姑婆婆听了,当下就拉了脸,说你这么伶俐,怎么不知道一个道理,你嫌弃愚的,愚的还嫌你呢。就比如你婆婆,人家半辈子都这么过来,也没败了家,反而越过越好了。饭少了也没饿着哪个,饭多了留着下顿吃,不会裁衣服织了布请人做去,人家照样养大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你厌弃愚人,愚人兴许还嫌你太伶俐,事事都盘算,有的没的都精打细算。媳妇坐在炕边,脸一阵红一阵白,本来是想在亲戚跟前诉苦逞强,不想却被抢白一顿,后来便没好气地走了。

“我是小辈,当时也不好插话。但姑婆婆的话大近情理,那晚推着磨我一直在想,到底是聪明的好还是愚笨的好?其实,没有完全的好,也没有完全的坏。照圣人的话,‘和也者,天之达道也’,人走到哪儿就该和到哪儿。聪明的要‘和’愚人,要领着她,托着她;若伶俐的只是嫌弃别人心笨口拙,那愚的自然越发提不起精神,被压制住了。这天底下的事,总是高的就低的,把低的领到高处。什么是愚?不能看到别人的优长,所以也就没本事学了来。不过还是因为目光短浅,只关心自己的利害,不能体谅顾及他人,等于被自己困住,越来越愚就是一定的了。倘愚人转换了心念,把为自己的心转到为人的心上,愚变贤也是一定的。能把愚人教导成圣贤的,可是一桩大功德,从另一面说,这也是愚人的好处。这也是‘和’到底了。还有个例子,在我们家,你太爷爷就是愚的。你太奶奶为什么抽上大烟?起初是头疼,可头疼也是急出来的。她性子机敏,脾气又急,偏嫁个愚鲁迟慢的,心里自然不顺意。我到张家不久就看出来,老太太厌弃老爷子到了极点,抽大烟主要还是解苦闷。觉得一生无望,又没生出相夫教子的心,只好陷在大烟阵里。因她的嫌弃,你太爷爷越发直不起腰,嘴上不说,心里却也厌烦她,恨她败家。实在说,若是你太奶奶不是那么机敏,能够实心实意地跟你太爷爷把家过起来,断不会落到那个田地。还有另一层,你太奶奶若有真智慧,不嫌弃你太爷爷,而是领着他往前走,空了常替他分解,说话做事都替他描补,他也未必会瞎了眼睛。所以,只一个‘嫌弃’,离圣人说的‘和’就远了十万八千里,不仅毁了一个家,甚至带累后辈儿孙。而若真有智慧‘和’起来,成全一个家,积下无限福德,自然荫庇子孙。”

晓韦仔细想了想,又问:“这个‘和’,是不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和其吉凶’?”

“是啊。但凡讲到‘和’,那就立在本位上,没有个分别心,不管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都要‘和’,不仅要与别人和,更要跟自己和。”

“还有跟自己不‘和’的?”

“多的是啊。看人不顺眼,看自己更不顺眼;容不下别人,也容不下自己。那些寻短见的,不都是这样?人都说是被逼的,可逼自己最狠的,就是自己呢。”

晓韦默然。半晌,她又问道:“奶奶,那您说聪明媳妇该怎么跟婆婆‘和’呢?”

奶奶端起枣茶抿了两口,不急不徐地说:“先得心放正了,不能有一丝毫嫌弃,再愚也要乐乐呵呵容下来。容个三年五载,让对方信着你,知道不管你怎么做,都是心地光明地为她想,她自然不会猜忌。不猜疑了,你说什么她都肯听,知道你是实心帮她。其实,真的要孝敬婆婆,管她是贤是愚呢。贤要尊重,愚更要自己兜起来,别说自己不能笑话婆婆,就是别人嘲笑也要正颜厉色地制止,事事想在婆婆的前面,婆婆有了错就要认是自己的错,越是这样别人越是佩服你的容量。世间事往往是这样,越是显摆自己伶俐,越招人厌烦,越把自己落在地上,一切人都接纳,都能‘和’,越让人敬伏。”奶奶说。

晓韦默默记下,心里豁然开朗。一个“和”字,就能立身了。待人如此,待物也是一理啊。人有贤愚,物有高低,一起对立心,便离‘和’远了。以为嫌弃的是人是物,可收垃圾的却是自己的心。想到这儿,晓韦有些紧张起来,这一天一天地,她生出过多少嫌弃的心念?

……

乡下的奶奶(33)

乡下的奶奶(32)

乡下的奶奶(31)

乡下的奶奶(29、30)

一笑天下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tianchia.com/ltcyz/10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量天尺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