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在建国门长安街南侧的堞堵上。记得在90年去建国门,远远望去,那浑天仪的圆顶便已粲然在目,其古朴的楼台,衬托在高楼大厦之间,自有它的庄严与肃穆。此后十几年,仍然记忆犹新,偶然还会想起那座蓝天夕照下光辉四射的古观象台。北京古观象台建于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初名司天台,位于元代司天台遗址上。据查,元朝至元间初见司天台时,曾在台中盖有一座金碧辉煌的重檐大殿,巨扁御书“紫微”二字,高悬檐下。台上的浑天仪、简仪、铜毯、量天尺等天文仪器,皆由擅长仪器制造的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造成。他不但制造精确天文仪器,还精确测算回归年长度。编纂了《授时历》,代表了中国古典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之后数百年,原来的建筑虽渐次塌毁,但这些仪器缺留在台山完整无缺。明朝建立后,于年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上修建观星台,放置了浑仪、简仪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墙下重建紫微殿等房屋,后又增修晷景堂。等到清朝定鼎北京,康熙十三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怀仁设计和建造了6架新的天文学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年,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总共是八架仪器。至此,新仪全部制造完毕,而将旧仪移到台下收藏。每逢玉兔东升,或繁星满天,台上各种天文仪器,便一齐对准浩瀚的星空,观察宇宙深处的天体变化。这种观测手段,曾为当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望尘莫及。而西方近代第一座大型天文台——天堡,于年才建成在丹麦。年巴黎天文台建成。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建成。见中国古代的天文事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是领先一二百年。司天台的“浮漏堂”,曾放铜壶五件,曰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万水壶、分水壶。万水壶旁立一铜人,南向抱箭。从箭上临近水面的刻度上,就可以读出具体的时间变化,无论雨雪阴晴,均可照测无误。白天测时,比日冕可靠的多,夜间测时,又比滴漏准确的多。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在诗中写道:“冰残玉甃泉初动,水澁铜壶漏更长”,说的正是这种用铜壶计时的方法。庚子之役,八强侵华,观象台上的仪器一度被西人劫去,流落异国他乡,这些宝贝,历经几百年的沧桑,所幸的是它们最后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如今安然的在这里看每一天日出日落,每一年斗转星移。愿它们永远这样守护着世世代代,固若金汤,无论风雨,无论时光逝去……年在观象台下陈列的浑仪、简仪、圭表、漏壶(两只)、小地平经纬仪和折半天体仪等七件迁至南京,分别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上和南京博物院。清八件仪器,则仍安装在台上。现沿着斑驳的石阶登上古观象台,只见白云如絮,几台古观象仪高高地矗立在头顶之上,观象台仍闪耀着昔日的风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tianchia.com/ltctz/13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