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初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我国引入西方音乐第一人是()。
A.李叔同
B.赵元任
C.沈心工
D.聂耳
1.李叔同的音乐贡献除了介绍贝多芬外,还介绍了西方乐理,第一个话剧社《春柳社》,第一个音乐小杂志,推广钢琴。李叔同的法号是弘一法师。
B项,赵元任被称为中国的舒伯特,代表作品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和合唱《海韵》。C项,沈心工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填词作品《体操兵操》。D项,聂耳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代表作品有《桃李劫》《扬子江暴风
雨》《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金蛇狂舞》。
2.下列作品属于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是()。
A.《共青团员之歌》
B.《酸枣刺》
C.《卖报歌》
D.《歌唱二小放牛郎》
2.《酸枣刺》选自《生产运动大合唱》(又称生产运动),除了《酸枣刺》外,还有《二月里来》。A项,《共青团员之歌》是苏联歌曲,了解即可。C项,《卖报歌》是聂耳的作品。D项,《歌唱二小放牛郎》是教材中的篇目,作
者是李劫夫。
3.下列图片中的行当依次为()。
A.生旦净丑
B.净丑生旦
C.生丑净旦
D.净旦生丑
3.最好辨别的是第四个。在戏曲中,扮演女性角色的是旦。丑是丑行,是老婆子的形象,基本上扮演的是比较市侩、凶恶的老太太形象,一般是男性去扮演丑行。考试的时候一般不会考查老旦,因为从形象上辨别不来。丑一般情况下鼻梁中间会有块白的。第三幅图有脸谱,这是净行。
4.周恩来曾为歌曲()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A.《在太行山上》
B.《黄河大合唱》
C.《生产大合唱》
D.《到敌人后方去》
4.《黄河大合唱》最后的乐章叫《怒吼吧!黄河》。
5.探戈舞曲的节奏特点是()。
A.三连音
B.附点
C.后十六
D.切分音
5.这里考查的是世界民间音乐的部分。B项,运用附点最突出的是《哈巴涅拉》。附点主要对应《哈巴涅拉》即可。探戈舞曲最突出的特点是切分音。三连音和后十六比较常见,没有代表舞种。
1-5:ABCBD
6.20世纪60年代,推动和支配摇滚乐坛的主要代表“披头士”乐队产生于()。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6.这里考查音乐常识。“披头士”大家可能没听过这个名,但是肯定听过一首歌《HeyJude》,“披头士”是音译,如果翻译过来就是甲壳虫乐队。这道题有难度,属于流行音乐的,有点超纲。
7.《大红枣儿甜又香》选自芭蕾舞剧()。
A.《白毛女》
B.《沂蒙颂》
C.《红色娘子军》
D.《丝路花雨》
7.大家比较熟悉的芭蕾舞剧可能就是《红色娘子军》,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快乐的女战士》《斗笠舞》。《大红枣儿甜又香》是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D项,《丝路花雨》是敦煌舞,飞天的形象。红枣、红头绳都是白毛女。
8.谭盾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弦乐四重奏《风·雅·颂》借鉴了()等古典的音乐元素。
A.《楚商》《流水》
B.《流水》《幽兰》
C.《梅花三弄》《阳关三叠》
D.《梅花三弄》《幽兰》
8.谭盾《风·雅·颂》中出现的第一主题采用了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旋律,第二主题采用了古琴曲《幽兰》中的旋律。通常情况下,考谭盾一般考查代表作品《风·雅·颂》。A项,《楚商》是编钟曲,《流水》是古琴曲。C项,《阳关三叠》是《渭城曲》,也被称为《阳光曲》,是一首情歌,出现频率较高,了解即可。
9.“用古典主义之旧瓶,装浪漫主义之新酒”的音乐家指的是()。
A.柴可夫斯基
B.普罗科菲耶夫
C.勃拉姆斯
D.理查德·施特劳斯
9.在讲西方音乐史的时候说过,勃拉姆斯的创作理念是依据古典主义进行的。虽然勃拉姆斯处于浪漫主义,但是作品都是依据古典主义进行创作。德国三“B”是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
D.抒情的
10.这个作品是《梦幻曲》,作者是舒曼,选自《童年情景》。
11.选自现代革命京剧《智取威虎山》,唱段名称是《甘洒热血写春秋》。A项,座山雕是《智取威虎山》中的大反派。B项,洪常青是《红色娘子军》中的人物。C项,刁德一是京剧《沙家浜》中的片段《智斗》中的人物,主要任务是刁德一、阿庆嫂和胡传魁。
12.这里只有最后的结束音不同,采用的是同头换尾。
13.《孤独的牧羊人》采用了()唱法。
A.花腔
B.约德尔
C.欧亚唱法
D.直声唱法
13.约德尔唱法就是在真假上来回转换。A项,花腔是美声唱法,歌剧中会用到。C项,欧亚唱法流行于保加利亚。D项,直声唱法是区别于美声唱法的,直声唱法强调直接达到音高,不采用滑音。《音乐之声》中除了《孤独的牧羊人》外,还有《雪绒花》《》,希望大家绑定在一块进行记忆。
14.两个或两组分别建立在不同调性上的互为对比的主题,通过展开部的发展,在再现部中调性得到统一的结构称为()。
A.单三部曲式
B.复三部曲式
C.回旋曲式
D.奏鸣曲式
14.考查的是奏鸣曲式的结构。有展开部,有再现部的曲式是奏鸣曲式。奏鸣曲式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呈示部一般有2个或2组调线不统一的调,展开部再进行发展,再现部进行统一,回到主调上。再现部再现的内容就是呈现部的内容,对比是出现在呈示部中。
15.在3/8拍中,音值组合记谱正确的选项是()。
15.这里考查音值组合法,这种题目就是大家来找茬。按照3/8的音值组合法,排除A项,休止符应该合并,16分音符的符尾应该连起来。C项,正确的技法是将两个8分音符合并成4分音符。D项,前面两个16分音符应该合并成8分音符,后面两个8分音符应该合并成4分音符。
11-15:DCBDB
16.下列不属于古琴曲的选项是()。
A.《广陵止息》
B.《流水》
C.《夕阳箫鼓》
D.《阳春白雪》
16.《夕阳箫鼓》是琵琶文曲。根据《夕阳箫鼓》创建的民乐合奏的名称是《春江花月夜》(又被称为《浔阳琵琶》《浔阳月夜》《浔阳夜月》),《春江花月夜》作者是秦鹏章和罗忠镕,了解即可。
17.下列不属于簧片类乐器的是()。
A.大管
B.黑管
C.萨克斯
D.长笛
17.A项,大管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巴松。B项,黑管如果不是学器乐的同学可能听的比较少,黑管就是单簧管。C项,萨克斯也是用簧片进行发声的。
18.这个记号叫做波音。A项,信天游主要是陕甘宁地区。B项,花儿主要是青甘宁地区。两者的风格非常相似,都有很多四度。例如信天游《赶牲灵》。这个曲子里面出现了很多波音以及级进、装饰音,很少出现25、52这样的进行,可以排除A项和B项。通过长时值的音符,就可以知道属于长调风格。这里的作品是《草原放牧》,是《草原小姐妹》当中的一个片段,根据蒙古族的故事进行改变的,用的是长调进行创造。《草原放牧》是《草原小姐妹》的第二个主题,也是出现在教材当中的。教材中的欣赏篇目,后期是戏乐曲,建议大家去听一听。
D.秘鲁排箫
19.这个也是音乐教材中的欣赏篇目。A项,爱尔兰最重要的考点是踢踏舞。苏格兰才考风笛,排除A项。这首《优雅》确实是采用风笛进行演奏的,但是是苏格兰风笛。考试的时候会有侧重点,爱尔兰主要考查踢踏舞。C项和D项虽然都是排箫,但是考查罗马尼亚排箫多一些,秘鲁排箫考查少。这一道题最主要的考点是苏格兰风笛和罗马尼亚排箫。
20.在做题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临时变化音来判断译谱是否正确。A项有4个升号,是E大调。简谱中的11#2,因为调号中有#4,所以#2就要用重升4来表示,但是第二个变化音中,调号里面已经有了升号,所以b7这里用还原即可,A项的记谱不规范。B项有5个降号,倒数第二个降号调式的名称,对应降D大调。降D大调中已经有了b3这个音,所以b3对应原位的2,现在需要一个#2,所以还原即可,B项错误。C项有6个升号,调号里面已经有升号,要把G变成#2,需要进行重升。
16-20:CDCBD
21.《欢乐颂》的主题发展采用了哪种旋律发展手法?()
A.装饰重复
B.移位重复
C.节奏重复
D.严格重复
21.A项,装饰重复就是在重复的时候加上装饰音。B项,移位重复就是移高或依低,这是模进。D项,严格重复又称完全重复,必须一样,这里的时值明显多了一拍,错误。
22.正三和弦第一转位是六和弦,下列不属于六和弦的排列形态的是()。
A.密集排列
B.开放排列
C.混合排列
D.斜向排列
22.这里考查和弦排列。上面一个低音1,下面一个中音1,下面1个中音5,下面1个高音3,这里有三度,有四度,四度是属于密集的,这是典型的混合排列。既有3、4度,又有5、8度的,就是混合排列。D项,斜向排列是混淆项,排列形态里没有斜向排列,这里应该是斜向进行,是声部进行的方式。只有一个和弦是不可能斜向的。S声部保持不动,A声部上行或下行。如果S声部上行,A声部下行,就是反向,从这个和弦到另一个和弦,对应声部放在一起
看。
23.合唱协调不包括()要素。
A.音高
B.音色
38
C.音准
D.音量
23.四个选项中A项和C项是近义词,所以音高和音准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A项音高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一个成员是否能够唱到音高,对应的就是C项音准。平时我们说话的每一个字都是有音高的,但是一个合唱团的声音效果和谐统一,就要在音准方面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所以评判的标准主要在音准,而不是音高。B项音色,合唱团中的音色既有对比又有统一,比如混声合唱,有男高有女高。无论是男高还是女高都要达到统一和谐,所以音色要既对比又统一。D项音量,如果音量忽大忽小是不行的,合唱是不和谐的,产生不了美妙的和声效果,所以音量要达到均衡。合唱协调的三要素是音色、音准、音量。
24.分析旋律的调性调式()。
24.分析调式调性的单选题不是很麻烦,可以结合具体的选项进行分析。如果能够区别谱例是大调还是小调,就可以排除两个选项。(1)大调和小调有三个音级(Ⅲ、Ⅵ、Ⅶ)不同,判断两者不同最主要在三级音上。如果一级到三级是大三度,对应的就是大调式,如果是小三度就是小调式。四个选项主音都是a,所以只要找出三级音,来判断两者之间是大三度还是小三度。尾音的a上方三级音是#1,属于大三度,排除小调,即排除C、D两项。(2)和声大调和旋律大调相比,六级音和七级音不同,和声大调的六七级是降六,旋律大调是下
行的降六七。所以只要找出谱例中六七级音之间的关系。该谱例中六级音和七级音是4和5(暂时不看升号),在第二小节中心下行的中没有升号,#4和#5进行了还原,所以是下行降六七。倒数第二小节中上行是正常的自然大调的形态,所以该题正确选项是B项A旋律大调。
25.()岁的儿童对音乐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
A.3~5
B.5~7
C.7~9
D.9~11
25.该题属于超纲题,大家可以跟据常识试着做一做。A、B两项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审美意识,孩子跟着开心的音乐会蹦蹦跳跳,但是没有形成审美态度。D项9-11岁大致对应3-5年级,C项7-9岁大致对应1-3年级。该题答案是C项7-9岁,该年龄儿童审美处于写实阶段,比如对声音大小有一定的感受的,但是要有实物进行对比。比如小老虎和小花猫的声音对比,肯定是老虎的声音大,看到词语感受到声音区别,属于抽象思维,但是7-9岁的孩子达不到。7-9岁的孩子是具象思维,要看到老虎小花猫的图片或者视频,分辨到底哪个大哪个小,这叫做“写实阶段”。
21-25:CDABC
26.()模式是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A.引发—发现
B.探索—创造
C.行为—辅助
D.示范—模仿
26.题干关键词是“钻研”“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应选项中的探索和创造。
27.柯达伊认为以下()是将群众引向音乐的最有效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A.音乐欣赏
B.音乐协作活动
C.音乐组织活动
D.合唱教学
27.A、B、C三项有难度,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参与。比如音乐组织活动中的音乐剧不是街上大叔大妈能随意参与的。但是D项合唱教学具有群众性,难度低,参与性才会高。
28.6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的学业质量水平分为()等级。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8.在版高中课标刚出来的时候考过该题,80%的题目是常规题,大家做好常规题就能通过了。高中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还是选择性必修的6个模块都是分了三个等级,即水平一(修够18个学时)、水平二(修够36个学时)、水平三(在修够36个学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某种能力)。一般情况下,音乐课每周一节,18周基本上是一个学期,想要达到水平一,至少要完成一个学期的学时。
29.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直接影响人的()。
A.审美能力
B.创造能力
C.情感世界
D.知识结构
29.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但是审美能力不一定提高。题干的关键词是“直接”,不可能听音乐直接提高了审美能力,而在循序渐进中逐步影响人的审美能力,所以最直接的是直击心灵情感世界。
30.学生体验、感知音乐的能力和审美情趣评价主要采用()进行。
A.模块学业质量评价模式
B.表演模式
C.学生互评模式
D.授课教师评价模式
30.该题是高中课标的内容,具有一定难度。高中音乐分为六大模块,包括鉴赏、歌唱等,是按照模块进行学习的。评价方式是每个模块分别进行评价,比如鉴赏课和歌唱课的评价不同,属于高中的特点。
26-30:BDBCA
二、音乐编创题(本大题1小题,10分)
31.根据下列谱例的特点编配钢琴伴奏。
31.看到旋律编配伴奏的步骤:第一步判断调式调性,第二步找出TSD。
(1)判断调式调性:按照首调唱出来,最后结束在主音上。属于F大调。
(2)找出TSD:F大调的主和弦(T)是·,下属和弦(S)是b,属和弦(D)是。T和弦用原位,在钢琴伴奏的时候为了方便弹奏要用就近原则,S和弦要使用46和弦,低音为4,写为4b72。五级和弦采用第一转位,低音为3,写为。所以配和弦的时候T采用原位·,S采用4b72,D采用,这样配出来的钢琴伴奏非常便于演奏。
(3)根据和弦风格,选择伴奏的织体:该谱例比较欢快,可以选择半分解。柱式和弦适用进行曲,半分解适用轻松的儿童歌曲,全分解适用抒情、优美的歌曲。该谱例适合选择的织体是半分解。
(4)具体配写:
①第一小节:第一小节出现了11,标记为T,通常旋律的开始用主和弦会更好,也不容易错。上方是旋律声部,下方有大括号,低音写在低音谱号,1写在高音谱号中。第一个音用八度的4来书写,上面用61两个音来书写。
②第二小节:标记为T。
③第三小节:还可以标记为T。
④第四小节:出现,可以标记为D,5和1出现在重音位置,选择D更合适。且用属和弦进行乐句的半终止最合适不过。4作为经过音可以不用配写。
⑤第五小节:标记为S。从前一个小节的D到本小节的S,是不可以的,但由于此处是半终止,下一个句子的开始可以采用S和弦。上一小节D和弦写为33(低音声部)51(高音声部),S和弦依旧是4做低音,上方两个音分别是b7
和2,只需要往上挪一点进行书写即可。
⑥第六小节:对应T和弦,按照第一小节的方式书写即可。
⑦第七小节:如果用K46,下一小节出现4就是不可以的。该小节配T主和弦不容易出错。
⑧最后一小节:配主和弦。
三、音乐作品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32.分析下面的谱例。
32.(1)写调式调性:分析出来是民族调式(蒙古),结束音在6上,属于羽调式。正确答案是b羽调式。宫音等于D,羽音等于b,对应b羽调式。
(2)旋律特点:
①以蒙古族民歌的音调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歌曲名为《我是草原小牧民》。
②分析情绪和速度:欢快。最后说一说情感。
③答案:该旋律采用蒙古族民歌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旋律欢快、活泼,节奏跳跃。表达了小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或者是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之情。
(3)曲式的整体结构名称:单一部曲式。如果把前四小节作为一个乐句,可以看出一共有6个乐句。6个乐句就不可能是起承转合。如果把前8小节作为一个乐句,也有3个乐句,也不可能是起承转合。
(4)第13-16小节,与最后四小节旋律发展的手法是完全重复,也可以写“采用了完全重复的旋律发展手法”。如果按照八小节一个乐句,第二乐句(第9-16小节)和第三乐句(最后8小节)之间的手法是换头合尾,所以我们要看清楚题干问的是什么。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5分)
33.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年版)》的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青春舞曲》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重难点。(10分)
(2)针对教学设计,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15分)
(3)针对(2)种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10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新疆维吾尔族歌曲的美,体会青春易逝、珍惜青春的情感,进一步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听结合法、创设情境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演唱能力(套写模板即可)。
知识与技能: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或者写密集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演唱)能够完整表现歌曲。
1.教学重点:能够用轻快地、活泼地、欢快地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进一步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与知识技能目标保持一致),并准确表达歌曲感情。
课堂导入:
1.教师运用示范表演/多媒体的方式为同学们展示维吾尔族舞蹈,请同学们思考:“老师刚才展示的舞蹈是哪个民族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引出新疆维吾尔族歌曲,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请同学们思考:“听完这段音乐作品你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呢?速度又如何?”学生回答(欢快地、活泼地;中速稍快)。
2.复听歌曲,请同学们闭目思考:“听完这段音乐作品,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画面要从歌词中提取,并不需要总结)学生自由想象(花儿、小鸟一去不复返、太阳、青春等)。
3.三听歌曲,请同学们跟随音乐自由律动。
探究音乐:视唱歌曲旋律,发现难点问题,解决问题。
1.知识1:
(1)密集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演唱。
(2)解决:可以放慢速度跟琴练习。
2.知识2:
(1)气息的掌握。
(2)解决:提示同学们标上换气记号。
3.知识3:
(1)六度大调(抄上谱子)。
(2)解决:用手势跟琴练唱。
巩固延伸:
1.教师为同学们展示维吾尔族的的其他歌曲,或者展示其他民族的歌曲,比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祝酒歌》,并请学生自由讨论:“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青春舞曲》有哪些异同点呢?”
2.学生自由讨论,组内分享观点和理由,教师予以鼓励性评价。
3.小组代表自由发言,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小结作业:可以用学科综合的方式,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新疆其他的歌曲,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下节课分享。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34.老师在教唱七年级台湾高山族民歌《杵歌》时,由于歌词都是无具体含义的衬词“那路弯那依那呀奥嘿……”,念起来犹如绕口令,十分滑稽,时不时引发哄堂大笑。老师及时制止学生发出笑声,反复带领学生按着节奏念歌词。几遍下来,发现学生还是被歌词绕得口齿不清,于是老师又耐心带旋律分句教唱,在教唱到歌曲后半段高音区旋律时,很多同学感到疲劳,出现注意力分散、开小差、交头接耳的现象,甚至有同学说:“好难听,不想唱了!”
问题:请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年版)》的基本理念,进行案例分析(8分)并给出改进建议(7分)。
总:这是一个问题案例,该教师的做法我是不赞同的。
1.案例中老师的做法违背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该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读歌词,没有从同学们的兴趣出发,导致课堂枯燥乏味。这样做不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
2.案例中老师的做法违背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中以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该教师在发现同学们觉得歌词滑稽,没有积极引导同学们反复聆听,感受歌曲的内涵,而是反复念歌词。这样做不利于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发展。
六、课例点评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35.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新课教学环节进行点评。
《华夏音乐之光》
九年级
欣赏古乐并演奏古乐器,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韵味。
(1)通过教学,学生认识古琴、竹笛、埙、木鱼、鼓等乐器,能辨别它们的音色并能简单地演奏。
(2)通过练习,学生了解并简单哼唱《阳关三叠》。
(3)通过欣赏比较,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阐述怎样把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这是一个优秀案例,该教师的做法我是赞同的。(践行的基本理念挑出来写三条即可)
1.案例中该老师的做法践行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年版)》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该教师引导同学们欣赏和聆听古琴曲《酒狂》,介绍了古琴的人文知识,讲解了“知音”的故事和嵇康的故事,这样做有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
2.案例中该老师的做法践行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年版)》中突出音乐特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tianchia.com/ltcjz/9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