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量天尺 > 量天尺价值 > 正文 > 正文

国学课堂论语解读八十五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4 17:26:44
北京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子罕篇第九(2)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意:通“臆”,主观地揣测。必:绝对。固:固执。我:自以为是。

人们在对待事物和他人时,常常喜欢作无根据妄加猜测,表达观点时主观武断,一旦行动起来则喜欢固执己见,做事的过程中更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它涉及到了人的本能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会对人们认知客观世界和行为做事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纠正这几项错误,孔子提出了人生四戒,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匡地被拘围,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子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在横祸当头之际,孔子却不为所动,而且还很自信地对弟子们说,自己肩负着上天的使命,是向世人传播历史文化的,匡地的人不敢把我怎么样。这番话也许只是孔子自我宽慰的话,但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那强烈的使命感。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而一个地位高的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大宰:官名,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人。

太宰问子贡,夫子如此多才多艺,应该是个圣人吧。子贡很聪明,顺势含混地对孔子进行一番夸赞。孔子听说后,甚是感叹。他对出身没有隐瞒,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苦难经历,说是为了生存才学会这么多技艺的。至于君子(地位高的人),懂得治国安邦之道即可,是不会掌握这么多技艺的。

大禹的传说(三):“错开河”“米汤庵”与“量天尺”

大禹开凿龙门,耗时数载,经历了许多困难,都被他不屈不饶的意志所克服。龙门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大禹凿龙门的故事。

开始凿龙门,首先碰到的是十条凶龙和七只恶鬼的阻拦。

据传,龙门山顶有一条卧龙沟,沟深莫测。这里盘踞着十条孽龙,经常兴风作浪,吞吃牲畜。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孽龙喷射出一股股黑水毒雾,许多民工都被伤害。大禹大怒,取来震天弓,搭上穿云箭,神箭离弦,如雷霆霹雳,在一阵巨响声中,张牙舞爪的孽龙,不是被穿腹就是中心,一个个嚎叫着,葬身于黄水中。

黄河出了卧龙沟,又被鬼门挡住,七只山精鬼魅施妖法、吐鬼火,忽隐忽现,挡住去路。大禹挺身上前,举起倚天剑向恶鬼砍去。山精恶鬼在这里肆虐多年,嚣张惯了,哪里知道大禹的神力?结果被打得打败,一个个血溅丹崖,死于非命。大禹清除掉这些腐恶势力,率领众人,继续开凿龙门山。

有一次,禹王率众顺着一条沟向西开去,忽然空中传来一阵阵叫声:“错开河,错开河,开西不如往东挪!”大家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凤凰鸟在空中翩翩起舞,嘴里不停地叫着这几句话。众人惊讶不已,议论纷纷。

大禹见状,忽有所悟,就带得力的助手伯益和几个有经验的民工攀上高峰,复查山形和水势。终于得出结论:按原定的计划往西开,不仅工程艰巨,而且不利于洪水疏导,确实不如往东开。

大禹于是带领民众更改了计划,向偏东的方向开去,工程进度加快了许多。后人遂将龙门岔口偏西的一条干河谷起名为“错开河”。

凿山开河,寒暑不避。有一年正值炎暑季节,开河的人们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这时候要能有一碗绿豆米汤喝该有多好啊!那可真是既解渴又解暑的好东西。但这么多的民工,谁能烧出这么多的米汤来呢!

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位老妈妈,随身跟着一个女孩,坐在后崖下支起锅,烧起米汤来。大家看那口锅,小得只能盛下七八碗水,锅下只有一把火,这能烧多少米汤呢!谁也不当一回事。

可怪事来了,随你从锅里舀出多少米汤,锅里却总不见少。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下可解决了大问题,民工们喝着香甜的米汤,开凿龙门的劲头更足了。等到龙门开通,人们要谢那位老妈妈时,却到处找不到,不知老妈妈到哪里去了。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位老妈妈是天上的王母下凡来帮助大禹治水的。

为了纪念老妈妈的功绩,人们就将她烧米汤的地方叫做“米汤庵”。

这龙门山既厚而且坚固,成千上万的民众在禹王率领下经年累月、昼夜不息,一尺一寸地开凿,但速度还是很慢。

有一天,大禹和伯益查看工程进度,忽然发现山前一块平台上坐着一位百发如银的老婆婆。这位老婆婆用一只梳子梳理着头发。大禹正要招呼她离开这里,无意中发现这位老婆婆梳头的方式很特别:她先从发跟向下梳梳,又从头发梢向上梳梳。大禹觉得有点奇怪,就向老婆婆请教。老婆婆回答说:“上边梳梳,下边梳梳,才容易梳得通!”

大禹一听,心中一动:是呀!凿山导河,岂不象这梳头一样?从山的两头往里挖凿,进度不就加快了吗!他把这个主义向伯益一讲,伯益也说好。于是,率领民工在山的两头向里开凿,进度明显增加了许多。

大禹开凿龙门山,最难的是没有准确的测量工具。

有一天,大禹在龙门山下查看地形,忽然发现了一个大溶洞。禹到里面一看,洞很深、很黑,但远处却有一点点亮光在移动着。大禹走近一看,见是一条大黑蛇,有七八丈长,头上生角,嘴里却衔着一颗夜明珠。大蛇对着禹点点头,就向前爬去。

大禹见没有什么恶意,也就跟着走去。不知走了多少路程,前面变得开阔明亮起来,出现了一座殿堂。堂下有十几个身穿黑衣的人侍立,中间坐着一人,人面而蛇身,王者气候,手中执着一件长长的象竹条一样的玉器。

大禹一见这个人的形象,就想起了父亲所说的人祖伏羲氏的模样,他带着几分猜测的神态,趋前问道:“你莫非是伏羲氏吗?”

“你说的不错,我正是伏羲氏。”那人连忙下座迎接,拉着大禹的手说:“我请你来,是想商议一下关于治水的事。”

原来伏羲氏听闻大禹治水的消息后,也十分佩服大禹的志向和一颗为民的心,二人探讨了好些关于治理洪水的办法。临末,伏羲氏把手中执着的玉简交给了大禹,说这是“量天尺”,用这东西可以度量天地河川的长短高低,分毫不差,对于治水来说是件用得着的东西。

大禹很高兴地收下玉简,辞谢而归。

从此,用量天尺度量龙门山,再也没有发生过差错。大禹率领众人,终于开凿通龙门山,导黄河出龙门,平缓地向豫州方向流去。(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tianchia.com/ltcjz/5673.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量天尺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