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量天尺 > 量天尺繁殖 > 正文 > 正文

三下乡丨双峰剪纸无数深红间浅红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1 13:29:33

双峰剪纸

一个世界

一双巧手

一张红纸

一把剪刀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给人视觉上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艺术的初期实用性较强,多为窗花、门笺、墙花、灯花等,但是文人画家很少涉足剪纸艺术。7月3日,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辅导员李子涵老师带领湖湘文化“三下乡”调研团队前往李希特文化艺术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峰民间剪纸文化的相关调研。调研团队拜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双峰县文联副主席李希特先生。他于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与传统剪纸不同,双峰民间剪纸的代表人物李希特先生把目光投向文人意趣,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类题材的创新和技法的创造,制作出精良而富有内涵的剪纸作品。双峰民间剪纸于年被评为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作剪纸作品的过程中,它开拓性地采用了剪、切、凿、刻等多种裁剪手法;融入书法、篆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使作品表现形式和日益丰富,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被称为剪纸的“新风格”,同样也是双峰民间剪纸的独特内涵。进入双峰县印塘乡丰华村,树木掩映中古朴素雅的工作室,一草一木皆画,一树一鸟具雅,入院一棵亭亭如盖的翠柏,给炎炎夏日平添了幽幽凉意。跟随指引扶着木质阶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幅工艺精湛的剪纸成品,细细观来,细密而精致的纹饰,层层相叠的镂空图案所营造出来的立体感让我们叹为观止,这便是双峰民间剪纸初见给我们的视觉享受。步入内堂,只见李希特先生的三位弟子正在持纸运刀,纸屑从指缝间掉落,短短一分钟内手中简练的图案便铺开在我们眼前,李先生在他们身后躬身指导,师徒之间并无交谈但展现出授业解惑的师生相处图景,“此时无声胜有声”,室内的默契映衬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尊师重道之美。金剪一把、红纸一张,一转、一捻,一朵花随着徐徐展开的纸张绽放在苍劲有力的手中,刚与柔在刹那间达到至美之境,那手指上的老茧仿佛也在诉说着往昔历史岁月。

传统的剪纸艺术出生于民间,故而传统剪纸创作者的作品往往能最为直观地展现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并将百姓对于生活的美好期望与愿景赋予这些朴素的事物。传统的剪纸作品临摹日常景物,剪出花卉树木、飞禽走兽;也记录日常生活,将节日庆典、祭祀典礼的场景以图像镂空的方式保留下来;或者将各种神话传说、戏曲剧本搬移过来。一张红纸,剪裁几下,镂空几处,就是当时民间社会的生活百态。某种意义来说,剪纸是民众自觉地对于社会文化的一种记录,李希特先生选择继承这一形式进行文化创造,吸取了传统窗花式剪纸的核心风格与精髓。传统花鸟走兽图案在每一刀的细细雕琢下,在千百年的变迁中仍能保有经久不衰的生气。正厅内高悬于墙的《富贵有余》一作,便是以圆形和长方形作为基本形态,上部的圆形框架内融合了莲、鱼、富贵牡丹等中国传统元素的图案,下部的长形框架中繁花锦簇,正中的“富贵有余”四字与图案相得益彰,融汇书画山水,精巧玲珑不一而足,颇为溢彩。随着种种生活用品渐渐出自机器之手,流水线的统一花纹图案充斥市场,更为多元化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单单在传统题材创作下的剪纸艺术已不能满足大众日新月异的审美。推陈出新,迫在眉睫。

“传统图案跟不上现代变化的节奏,我们得创新”。年出生的李希特先生仍旧燃烧着对剪纸艺术的创新热情,并不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减热爱。如何重新定义剪纸艺术,李先生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新风尚——新型文人剪纸。当被问到为何创作出新型文人剪纸时,李希特老先生回答,“将书法、篆刻、剪纸相融合,多一些表现的形式与内容,文化内涵自然而然就丰富了”。这是李希特先生的一大创新点。自他起,具有书法、镌刻等其他传统技艺和美术功底的文化工作者渐渐开始将具有文人意趣的各类艺术形式融合到剪纸工艺当中。李希特工作室中也展示着李先生的一幅书法作品,笔锋间柔中带刚,在书法领域,他的理解与体悟也颇有深度,这些或锋利或柔润的笔锋,一笔一划写就了李先生的艺术新风尚。在继承与发展双峰民间剪纸文化时,李希特先生并不固守传统剪纸的智慧,而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各路缓缓流淌的金色泉水纷纷化而用之,汇作了如今双峰民间剪纸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在其工艺技巧上,同样不拘泥于剪纸艺术创造伊始的“剪”字上,而是创造出撕纸与刻纸两种新的方式,这两种新奇的手法让团队成员为之好奇不已,单单观看成品似乎并不能完全体会其中的精髓。捧起一张张红纸,团队成员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拇指与食指轻轻捻着红纸,指尖微微移动、屏气撕纸——即使只是一个五角星,毫厘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形态。在自己的手指抚上红纸、撕出形状之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剪纸——巧拙运用间饱含角度的把握,力道控制中不乏指尖的巧劲。充盈人文内涵的剪纸艺术背后原来同样体现着数学的巧思,“每一步都要算,多一点可以这样折一下。”李希特先生熟稔的手指拨弄着薄如蝉翼的红纸,这多与少之间是巧与拙的浑然天成。如何才能练就这样的浑然天成,或许跟随李老先生多年的弟子们可以给我们一些答案。

尹湘峰是李希特先生的得意门生之一,提到入门的契机,他回忆起了多年以前:“李希特先生看到我自学剪纸,就对我说‘你喜欢剪纸怎么不跟我学嘞’,从这时起,我开始学剪纸了。”尹老师将这一天看做人生的转折点,十几年过去,他仍能清晰记起那天是零九年的十一月二十七号。尹老师拜入师门前,身上已经有一些篆刻手艺。李希特先生便因材施教,慢慢引导他将篆刻的工艺融进剪纸方法当中,篆刻是刚,剪纸偏柔,这柔与刚的并济让尹老师的作品充溢着奇妙的深度与质感。也正是在师父的指导下,尹老师开始探寻自己的剪纸创新之路,渐渐也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除了技法上的传承兼有创新,李希特先生也鼓励弟子们在剪纸主题上推陈出新、形成个人风格。同时,李希特师门和睦融洽,弟子们虽各自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径,但又彼此交流心得,不尽相同的艺术风格是不同维度的情感表达,更是相异的情感基调在同样的艺术追求中的汇聚,他们正在以剪纸艺术推动湖湘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双峰民间剪纸不仅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着血脉,而且用面向全社会的角度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推广,成为了湖湘文化独具风格的名片之一。近年来双峰县经常举办剪纸展览活动、双峰县民间工艺展览活动等文化传承活动,在展览中,李希特师门中产出了不少紧跟时代热点的作品。其弟子王开健老师自豪地提到,他们一行人在去年的疫情中便以钟南山院士为原型进行了艺术创作,今年的建党一百周年主题活动也创作了相应的红色主题作品。同时,剪纸文化也正走进校园。剪纸传承者们常自发组织走入校园的公益活动,在向孩子们讲解时总会带上几幅融难于易的作品。一把金剪,一张红纸。在团队将要离开时,李老先生的孙子在工作桌旁握起金剪,正全神贯注于手中的红色纸张。孩子白嫩的小手握着剪刀,一如非遗传承人沟壑纵横的大手拿着剪刀,记忆的窗台边,就着烛光的红纸在刀刃下的沙沙声,不会被遗落。文字丨胡馨月刘冰冰杨宇曈张义和李乐乐刘越张千帆张甜李子涵图片丨刘越编辑丨刘越责编丨杨宇曈李子涵向铁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tianchia.com/ltcfz/98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量天尺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