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约
浅谈测绘技术的进步
从古至今,测绘的发展伴随人类文明的进程,积跬步以致千里。从古代《周髀算经》到《天下州县图》,从现代模拟测绘到信息测绘,测绘学经历了漫长而又渐进的发展过程,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测绘。
01
先秦
先秦时期,人们有了测度距离和高程的能力,《山海经》也说,禹王派大章和竖亥两位徒弟步量世界大小,但是限于生产力的水平,测绘技术的水平是原始和低下的。手拿规矩的女娲和伏羲
商朝象牙量天尺
02
汉朝
汉代是中国天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科学家,如创造水运浑天仪的张衡等。在这个时期,各种天文观测方法得到推广。
水运浑天仪
03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值得歌颂的学者,他们为测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优秀学者裴秀领导和主持了晋初的地图编绘工作,按照比例缩绘了《方丈图》,提出“制图六体”。方丈图
04
隋唐
隋唐时期测绘技术得到飞跃发展,其先进程度体现在下面诸多方面成果中。
天文大地测量:唐朝开始实地进行大规模纬度测量,浑天黄道仪等天文测量仪器出现。浑天黄道仪图纸
浑天黄道仪
历法:隋唐时期制订了许多的历法,主要有《皇极历》、《大衍历》。
皇极历
大衍历
地图制图:敦煌星图、险要图、分野图等。
敦煌星图
05
宋朝
宋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磁偏角现象,他主持绘制了《天下州县图》,使用水平尺,罗盘进行地形测量,制作地形立体模型。
梦溪笔谈
天下州县图
06
清朝
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测绘是由清朝康熙皇帝亲自主持进行的,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年)第一次完成了全国性的大规模地图测绘,即《皇舆全览图》的测制。
皇舆全览图
我国的现代测绘起步晚,经过测绘工作者的努力,完成了由弱变强的宏伟蜕变。07
年前:模拟测绘初问世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测绘装备落后,资料匮乏,物质条件非常艰苦,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广大测绘工作者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新中国的建设的美丽蓝图。
截至年全国共测定10个天文基本点,构成了第一个全国天文经度基本点网。天文测量人员进行基本天文点联测70年代末建立起新的大地坐标系和地心坐标系并建成全国天文大地网,一、二等水准网,国家重力基本网和卫星多普勒网等基础设施。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前定向测量
大地测量人员进行卫星多普勒观测
年,我国测绘工作者使用进口仪器设备对珠峰进行了高程测量,海拔.13米,这一数据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测绘人员借助进口仪器完成测量任务
测绘工作者与进口觇标合影
08
80-90年代:数字产品逞英豪
年建成国家一等水准网,年建成总里程13.6万公里的国家二等水准网,并建立了国家高程系统。年开始布设新一代国家重力网,建成了国家重力基本网。年5月28日,国家重力基本网技术方案评审会在北京召开卫星大地测量突飞猛进,年,国家局利用多普勒卫星定位技术开展了南沙群岛定位网与全国天文大地网之间的联测工作。
MX—G型卫星多普勒接收机
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下,测绘市场中涌现出最早一批民办测绘仪器公司,力争脱离进口,自主研发生产各类测绘仪器,满足测绘市场需要。
年,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对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年,基础测绘正式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为测绘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09
-:成果应用再上层楼
航空航天遥感资料获取发展迅猛,航空航天遥感影像陆续覆盖全国,逐步建成国家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库。
小飞机影像年,国家测绘局组织开展珠峰高程复测并获取了珠峰岩石面海拔精确高程为.43米,标志着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10
年至今:测绘产品更新迅猛
海洋测绘项目实现地理信息覆盖范围从陆地向海洋拓展,南方海洋深耕十余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高效,精准,全覆盖,让成果分辨率更高。
技术人员进行海岛测绘
“方舟号”智能测量船可用于水下地形地貌测绘及水环境监测等领域
全国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有序开展农村基础地图测制,“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有力保障。
传统测绘使用南方RTK进行作业
技术人员使用南方RTK打控制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南方测绘自研智航SF为农村“房地一体”确权工作提供更为快捷的解决方案。
SF结合自主开发的数据处理及建库平台,全面助力房地一体工作
年5月27日11时,中国为珠峰再次测量身高为.86米,在此次登顶珠峰的过程中,南方测绘觇标和雪深雷达被广泛应用。南方测绘觇标和雪深雷达应用于珠峰登顶大型与精密工程测量成绩显著,三维激光自动扫描项目、大型工程建设及大坝变形监测等项目层出不穷,南方测绘自研精测仪器完美服务于精密工程测量,广泛应用于大坝形变监测、隧道质量监测、边坡监测等精测项目。南方物联网监测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监测项目南方测绘MS化身地铁守护者,对隧道结构进行监测,排除隧道病害现今我国正在构建一个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智能化、社会化、空间化、实时化、服务网络化以及自动处理化为特征的一种新型信息化测绘体系,充分应用已有的测绘技术并创新,推动信息测绘的持续发展。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一路风雨,一路文明,测绘学一直伴随着中国科技发展,在天文、地理,工程、军事,历法、图表等诸多方面发挥其影响。在科技日益发达,高精尖仪器、技术辈出的今天,测绘学也依旧具有其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位置,让我们共同期待测绘学的明天。
end
扫一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tianchia.com/ltcfz/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