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m.jpm.cn/article-123830-1.html农村俗语“富不住大屋,穷不行远路”,是我国比较典型的传统农耕文化思维,强调的是居住安全,出行安全。俗语在现在的人们看来比较保守,从过去的社会背景来说,表现了旧时农村人过安稳日子的心态。1、富不住大屋富不住大屋,意思是说,富即便家里很富裕,可以盖很多的房子,住大间房间,但家庭成员睡觉的卧室不能太大。这里的屋,指的是屋间,尤其指卧室。旧时,民众认为,庭院可以是大院子,房子可以建大房子,厅堂越宽敞越好,包括厨房、饭厅和书房等,都可以很宽敞,唯独卧室不能太大了。现在,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人的卧室都比较大,其实那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影视剧拍摄讲究效果和角度,从空间上来看,旧时的房间确实宽敞。这就像现在我们用智能手机拍照一样,可以把狭窄的空间,拍摄得比实际空间要宽敞得多。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我们还有一种体会,手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高大个子的人拍得很矮,把矮小个子的人拍得很好。这就是镜头的效果,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现在,我国一些古村落还保存了一部分旧时大户的房屋,比如某某大院,或宅院,旧时的农村大户宅院规模相对来说要小一些,有的人家还相当狭窄,而官宦人家和经商人家的宅院相对来说要大一些,气派一些。但不论是哪种宅院,院子很大,厅堂宽敞,可卧室就比较小了。有的卧室看似比较大,其实分里外间,里间是卧室,比较小,外间是会客房或书房,比较宽敞。就是古代的王府、相府和皇宫也是如此,其卧室虽比民间卧室要宽敞一些,但不会太大。为什么旧时农村人们认为住大房子不好?这主要是旧时人们的忌讳。一是房子太大,失去了主次之分。旧时,农村卧室的大小,一般不能超过厅堂,或者说堂屋,如果房间与厅堂一样大时,必须要墙隔开,分成两间房。房屋内的房间有主次之分,厅堂或堂屋是主,其他房间为次,其他房间必须小于厅堂或堂屋。房屋主人的房间在其他房间中又是主,其他家庭成员的房间次之,其他房间可以与家主的房间一样大或者小一些,但不能大于家主的房间。这与旧时长幼尊卑有序有关。二是住房与厅堂或堂屋一样大,以为不祥。让人联想到办丧事时,老人去世时放在厅堂或堂屋,是大房间,人们因而忌讳,认为卧室太大,睡在这种房间不吉利。三是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旧时,人们认为卧室太大,空间太大,阴气比较重,人压不住房间,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利,容易生病。因此,旧时人们觉得房间比较大时,一般在房间多放衣柜和桌椅,尽量把房间填“满”。再就是把床做成小房间形状,六个面,只在床前开一面。其实,旧时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既然是个人的私密之地的卧室,就不宜太大。四是节约土地的思想。由于旧时,农村长期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从国家到民众个体,农业是经济支柱,而农业生产要靠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俗话说“地可产黄金,土可生万物”,人要靠土地来养活,节约土地就意味着多产粮食。农村民众认为,不居大屋也是节约土地。旧时的人们节约土地、居安思危思想,仍值今天我们的农业农村借鉴。古人说,“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又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根”。2、穷不行远路“穷不行远路”,意思是说,家里穷的人,不要出远门。这种说法,也是典型小农经济思维方式。旧时,如果说家里穷,不要到外去旅行,走亲戚朋友,去观光旅游一下,这是有道理的。本来家里就没有钱,还要按有钱人家过日子,当然不行。那时,行远路交通不便,骑马、骑驴、坐马车、轿子、舟船都要花钱。即便靠两条腿步行,也得在路上吃饭住宿,也要花钱。旧时出行,人在旅途,讲究“穷家富路”,意思是说,说家里虽然很穷,但是出门到远方的路上,要多带些钱财,主要是以防在路上的不测和遇到的种种难处。家里很穷,出门走远路,自然就不会有很多的钱财可带。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走远路手头上没有钱,更是时时遇到难处。这也说明当时农村人求安稳的一种心态。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旧时,农村民众因生活所迫,早已突破了“穷不行远路”的思想。特别是清朝末期,农村经济凋敝,在家无法生存的情况下,贫穷使一些地方农村民众不得不走“远路”。那时,为谋生而走“远路”的有三大地域的特有名称。山东河北农村民众从家乡出发,经过山海关出关前往东北谋生,史称“闯关东”;明清时期到民国初,处于长城内的山西、陕西北部、河北等地的农民,或因谋生,或因经商,远远地走出长城的各个关口,史称为“走西口”;明朝末年、清朝时期,特别是清末和民国初期,我国两广及东南沿海的农民,去东南亚经商、打工、有的人迁徙到了东南亚各国,史称“走南洋”,也称下南洋。还有地区之间,互相流动“走远路”谋生的农民,在清末及民国时期就更多,如南方诸省古道上的挑夫、脚夫,河里的放排人、船夫等。还有灾荒之年外出逃荒的农民,比如,河南历代水旱蝗疫不断,清末至民国时期,河南农民被迫无奈,沿陇海线逃到陕西躲避灾难。民众一副挑子,一头是全部家当,一头是孩子,被人讥为“河南担”,而河南农民不畏讥讽,自编了让人听起来非常辛酸顺口溜:“陇海线,三千八百站,站站都有河南担。”现代,各地农村农民“去南方”,从农村走向城市,使很多人摆脱了贫困。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iangtianchia.com/ltcfb/13220.html